您好!欢迎来到潍坊市RCEP公共服务平台

中文版  |  ENGLISH

中新经贸合作提质升级迎新契机

近日,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双方团队将继续文本法律审核、翻译等后续工作,履行各自国内程序,尽早签署协定。

中新是重要合作伙伴。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波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中新自贸协定的第二次升级,进一步释放了两国坚持开放发展、共同应对区域和全球挑战的积极信号。同时,这也是中新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高了两国服务与投资的双向开放水平,在透明度、数字经济等领域达成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将为两国企业扩大服务与投资合作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合作

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进行为期近一周的访问之行中,中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双边关系规划未来发展、明确战略方向。双方欢迎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实质性完成,将在今年尽快完成相关议定书签署。

据了解,双方在原升级协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承诺水平,新增电信章节,并纳入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数字经济等高水平经贸规则。双方还共同确认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措施不回撤,以协定方式承诺彼此“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该协定是中国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将有力推动中新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和新加坡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袁波说,特别是当前一些国家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违背世贸组织原则强推脱钩断链,使全球经济恢复增长面临更大压力,中新两国达成自贸协定的第二次升级,进一步释放了两国坚持开放发展、共同应对区域和全球挑战的积极信号。

袁波表示,对于中国而言,这也是首次在自贸协定中以负面清单方式同时对服务和投资开放进行承诺,此前中国仅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对投资开放进行负面清单方式承诺,对服务的负面清单将在过渡期后实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中新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就更高水平的市场准入与更高标准的经贸规则达成一致,也有助于中国未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谈判,有助于中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促进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从2013年起,中国连续9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

数据显示,从贸易看,2022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1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从投资看,2022年前10个月新加坡对华实际投资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中国对新加坡全行业直接投资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截至2022年10月,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304.6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新加坡投资735.5亿美元。

双方还开展了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广州知识城、深圳智慧城市等项目合作,推动两国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升级。值得一提的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于2015年11月正式启动,主要涵盖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重点合作领域。截至2022年11月,在此项目框架下,中新双方落地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18个、金融服务项目235个,有效提升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2022年中新两国签署4份谅解备忘录,涉及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以及陆海新通道建设等。

展望未来,以实质性完成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为契机,中新将如何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袁波表示,服务和投资领域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共同确认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措施不回撤,不仅提高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而且为两国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了更大的确定性。在国民待遇、透明度等领域达成更高标准的规则,有助于为两国服务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伙伴,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对服务与投资领域规则的全面升级,有助于促进两国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的高质量合作。而数字经济领域的规则将为两国在数字经济等前瞻性领域深化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使两国企业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在区域内的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鲁ICP备2023011507号-2      技术支持: 小程序开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