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潍坊市RCEP公共服务平台

中文版  |  ENGLISH

“数说”RCEP生效一周年

2023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一周年。

RCEP现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2022年1月1日起,RCEP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国正式生效,2022年2月1日起对韩国生效,2022年3月18日起对马来西亚生效,2022年5月1日起对缅甸生效。随着今年RCEP对印度尼西亚生效,RCEP的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4个。 

根据海关统计,2022年1-11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其中,我国向RCEP其他成员出口额达6.0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超过全国出口总体增速5.8个百分点。RCEP实施一年来,有效提升成员国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水平,为区域乃至全球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RCEP令东盟国家受益良多

 2022年12月30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报道,印尼贸易部外贸司司长布迪·桑托索表示,与印尼已经签署的其他贸易协定相比,RCEP协定具有多项优势。优势之一是,RCEP简化了贸易规则,并为其成员国提供了贸易规则方面的确定性。RCEP还引入了地区价值内容,这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生产中心的确立,成为印尼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机会。

德国《商报》1月1日报道,2022年12月初,泰国的水果种植者首次直接通过高铁将装满热带水果的集装箱运往中国。这让他们能够比以前更快地供应其最重要的销售市场。泰国官员称,蓬勃发展的业务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带来的结果。

柬埔寨《高棉时报》1月3日的报道指出,过去一年来,RCEP为柬埔寨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动力,吸引了新的投资。柬埔寨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柬埔寨向RCEP成员国出口了价值56亿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长10%。柬埔寨商务部副国务秘书宾索维吉说,RCEP对柬埔寨2022年的出口增长作出了贡献,“自今年年初生效以来,柬埔寨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大幅增加”

RCEP红利持续释放

2022年全年,天津口岸RCEP项下超60亿元进出口货物享受关税优惠,其中,享惠进口货值42.8亿元,进口货物享受关税减免6500多万元;天津市出口企业向天津海关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4100多份,出口货值17.5亿元,出口货物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近900万元。

2022年前11个月,上海市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27万亿元,同比增长0.2%,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3.2%,该规模居全国各省市第三位。其中,出口4282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7.4%;进口8396.8亿元,占全市进口总值37.1%。而且,上海市对大多数成员国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对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和缅甸进出口分别增长2.5%、3.4%、46.3%、4.8%、7%、3.9%、1.8%和29.7%。

RCEP实施一年来,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内蒙古越来越多外贸进出口企业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2022年前11个月内蒙古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309.3亿元,增长3.2%。

厦门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厦门海关为741家出口企业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7757份,货值约合72.67亿元(人民币,下同),出口企业凭借RCEP原产地证书预计可在进口国享受关税减免超7000万元。

2022年以来,武汉海关多措并举,真正将惠企措施落到实处,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武汉海关办理RCEP签证份数4390份,签证货值13.08亿元,签证货值前三类商品分别为化工品、纺织品、鞋帽;进口享惠货值9.93亿元,关税减让715.62万元,进口享惠货值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械器具、塑料橡胶制品、化工品;认定经核准出口商20家,出具原产地声明287份,货值1.5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RCEP为新起点 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

 12月2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2年1月1日生效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协定高质量实施工作,指导和支持地方、行业和企业抢抓RCEP机遇,高效利用RCEP市场开放承诺等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协定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我与RCEP其他成员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推进高质量实施RCEP等自贸协定,指导各地方、行业和企业用足用好协定,不断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我们将以RCEP为新起点,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水平,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新规则议题谈判,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鲁ICP备2023011507号-2      技术支持: 小程序开发团队